English

谭其骧的《长水粹编》

1999-10-29 来源:光明日报 谭其骧 我有话说

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兴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1932年在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任北平图书馆馆员,并兼任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的教职。1935年南下广州,任学海书院导师,次年回到北平,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任教。从1940年起,先后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1950年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辞海》历史地理分册等,著有《长水集》等。

谭其骧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创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

除了尚未整理出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释文外,谭其骧1982年前的主要论文已编入《长水集》,该书上、下两册分别为解放前、后所作。他去世后,我将他1982年后发表的主要论文编为《长水集续编》。《长水粹编》就是从这两本论文集中精选出的在各方面和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论文。为了充分反映这些论文的原貌,除有两篇因篇幅所限而节选了一部分外,其余均未作删改。兹按编排程序说明如下:

第一组的7篇代表了谭其骧对历史疆域政区的研究成果。最早的《新莽职方考》发表于1934年,是典型的沿革地理考证;最晚的《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发表于1991年,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对未来改革方案的建议。《秦郡新考》可谓三百年学术争论的总结,因为对本文的结论学术界基本不再有异议,但在方法上依然未脱乾嘉学派的窠臼。而1988年写成的《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一文,正如题目所表明的,所论述的已不是简单的政区沿革,说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谭其骧已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他多次作过关于历代政区变迁的学术报告,撰写过这方面的论文,《中国历代政区概述》就是应《文史知识》之约、以青年和非专业读者为主要对象而写的,所归纳的三条规律是他长期研究的结果。《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虽迟至1991年才正式发表,但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却开始于50年代后期。这篇论文不仅是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谭其骧在暨南大学求学时曾师从潘光旦先生,对移民史有浓厚的兴趣,毕业论文即以《中国内地移民史要》为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选择了区域移民史,后以《湖南人由来考》的题目发表。选入这一组的另两篇同属移民史,但侧重不同。《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主旨在揭露南方移民史中的一大假象,即以为近代的大族都是迁自中原的汉族,实际上湖南的大族多数是当地“蛮族”的后裔。《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则是以侨州郡县的复原为手段,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的具体方面,如移民的来源、迁入地、迁移阶段等,并对移民作了数量分析。

谭其骧对地理学史和地理古籍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如对马王堆出土的古地图、鄂君启节、《山海经》、《徐霞客游记》、《汉书·地理志》、《方舆胜览》等都著有论文。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始终坚持从原著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古代地理学家和地理著作的价值和贡献。本书所选的《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通过对《五藏山经》所记各山具体所指和相互关系的逐点考证,确定其地理范围,为恰如其分地肯定该书的科学价值提供可靠的基础。《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纠正了丁文江对徐霞客地理学成就的过高评价,在对徐氏的纪念性论文中独树一帜,但五十多年来同样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谭其骧晚年倡导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不遗余力,他一直希望能对中国历史上文化区域的形成和演变作深入的研究,也打算对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作些发凡起例的工作,但限于时间和精力,未能如愿。《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就是他未完成的绝笔,所以只节选了其中的上篇,仍以初次发表时的《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为题。他对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的论述,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作了深刻的揭示,也是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80年代后,全国各地集中编纂新方志,谭其骧在多次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会议上发表过意见,也对多种新旧方志作过评价,所选《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一文是影响最大的一篇。

本书的下半部分是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有黄河、海河、云梦泽和上海成陆几个方面。

在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时期的地图都必须画出当时的黄河、长江等主要水系,所以谭其骧曾对黄河、海河和长江水系的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的变迁作过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与传统说法迥然不同的结论,《图集》就采用了这些画法,撰写《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有关章节时也采用了这些成果,收入本书的几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对《〈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一文,谭其骧自己有这样的评价:“这是我的一篇得意之作。古今学者讲到汉以前古黄河全都只知道有一条见于《禹贡》的河道,谁也不知道还有其它记载。如今被我从《山经》中找出这么一条经流凿凿可考,远比《禹贡》河水详确得多的大河故道来,怎不令人得意!”其重要性于此可见。

在编绘西汉河北地区地图时,谭其骧发现杨守敬《历代舆地图》中的西汉河北水道画得不符合于《汉书·地理志》记载,而《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证明《说文》、《水经》的有关文字也有讹误,他进而发现,西汉时河北平原诸大河是分道入海的,到公元3世纪曹操开平虏渠和白沟等人工河道,使河北平原上众多分流入海的水道相互沟通,下游日渐淤塞,逐渐形成今天的海河水系。1957年5月,他在复旦大学报告了这一结论,散发了报告提纲。尽管直到三十年后他才写出《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文并正式发表,但海河的治理却已循着恢复历史原貌,即为海河下游开挖多条出海水道的方案进行了。

谭其骧对上海市区的成陆过程先后发表过几篇论文,在这些文章中,他根据新发现的文物和史料,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寻求更合理的结论,《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是其中较晚的一篇。但到1982年谭其骧整理旧著时,又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和片面之处,写了一篇数千字的后记。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如果谭其骧在世的话,相信他还会不断修改自己的结论,所以我深信收录这篇《后记》是符合他的意愿的。

最后的一篇《上海得名和建镇的年代问题》并不属历史自然地理,但因与前面两篇有关,在上海史研究中又有重大意义,所以就排在《后记》之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